人物简介:张海亮,男,中共党员,1981年9月出生。现年40岁,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事迹简介:张海亮于2017年4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至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副队长。驻村工作以来,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心系群众,依托安徽科技学院技术和人才优势,突出科技扶贫,帮助王桥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取得显著成绩,其本人四年驻村扶贫,获得三年考核优秀,任期考核优秀。
正文: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海亮于2017年4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至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副队长。四年的驻村扶贫他不忘选派初心,牢记驻村使命,无论严寒酷暑,坚持吃住在村,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苦干加实干,为王桥村的脱贫攻坚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汗水和智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王桥村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增加到7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较2014年增加了两倍,达到了10853元;建成了“一村一品”林特产业达标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建工作获评亳州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由于工作出色,张海亮2017年、2018、2020年三年选派干部考核优秀,驻村任期考核优秀。所在涡阳县西阳镇脱贫攻坚工作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表彰。
一抓双促带队伍,做基层党建的宣讲人
2017年,张海亮刚王桥村的时候,破旧的村部,年老的干部,每逢开会吞云吐雾,满嘴脏话相互抬杠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他寻思“扶贫送钱送物,不如带出一批干部”,没有好干部,国家的扶贫政策再好也无法得到扎实推进和落实。张海亮以前在学校里是党总支秘书,深知党建工作在一个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他和工作队其他同事以“党建”为抓手,为改变王桥村的基层基础工作煞费苦心。协助乡镇完成了村两委干部的重新选拔任用,完成了村党委和各党支部的换届;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了标准化党群活动中心;通过新时代讲习所、村香书居、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定期为村里党员上党课,三年来他为王桥村党员讲授了“两会解读”、“党章的历史沿革”、“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浅析”、“十九大报告解读”、“如何做新时代合格的农村党员”、“新冠疫情下谈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十余堂党课.....一系列的措施让王桥村由以前的软弱涣散村华丽转身,干部队伍实现了年轻化,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2020年获评亳州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远程教育网点。
在建强干部队伍的同时,补齐村基础短板也是他思考的问题。他主动投身到王桥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建成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面近30公里,以前的“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上千亩;建成村民文化广场800平米,傍晚时刻广场舞在村子里开始流行起来;扩建王桥村卫生室,王桥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开科技扶贫良方,做农村产业的引路人
2017年的王桥村是一个地地道道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44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没有像样的产业。而如今,这个村子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人居环境美了,家家户户果园连成了片,随处可以听到“咩咩”山羊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的变化都始于张海亮和安徽科技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到来。
张海亮有走访贫困户的“瘾”,每次走访都带着小本子认真记录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经过充分调研和思考,他找到“科技助力产业”的发展良方,制定了“赶着山羊奔小康”、“栽上果树寻致富”的种养殖业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思路。在工作队的建议和推动下,安徽科技学院学院依托村里唯一的农民合作社——“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自2018年5月基地揭牌以来,安徽科技学院的科技人员来此指导农业生产超过30人次。工作队帮助基地引进了“五月鲜”、“夏甜”、“白如玉”、“黄油蟠”等优质桃子品种;注册了“伟侠”、“晓侠”两个商标;成功申请了亳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基地的带动下,王桥村的果蔬产业从零起步,已发展果树种植700余亩,大棚蔬菜200余亩,建成了“一村一品”达标村,年产各类水果超过800吨,蔬菜超过300吨。对于养殖业,以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牛羊实验研究中心为依托,举办养羊培训班,成立服务中心,选择安徽白山羊作为养殖品种,大力鼓励全村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农民养殖山羊。目前,王桥村养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0%以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超过6头山羊的达标户已达到20家,每只羊除了享受特色产业政府补助的400外,还能净收益200多元,户均年增收5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郑文化谈到养羊,他动情了的说:“以前我想养羊,但不会养,现在张老师他们帮我们申请了资金和补贴,还教给我们养殖技术,我家现在有20头羊了,今年光靠养羊就能增收一万多元呢。”
行扶智扶志之路,做贫困人口的启智人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王桥村因缺技术致贫的人口不在少数,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王桥村落后现状,“扶贫必先扶智”,张海亮向工作队队长提出了“贫困劳动者技能培训”的建议,立即得到了队长的认可,也得到了涡阳县人社部门和安徽科技学院的支持。2017、2018年,他制定了“果树栽培”、“蔬菜种植”两期农民技能培训的计划,并担任了其中《农产品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19、2020年参与制定了西阳镇首期和第二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讲堂的培训方案。一年一期的培训,内容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种养殖技术、农村矛盾化解、农产品营销等内容,参训学员超过500人次。经过培训,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的学到了发展技术,成功的脱贫致富,走上自我创业发展的道路。王振侠就是其中的一个,她面对安徽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务工收入就有8000多元,张老师他们还经常请专家给我们培训,现在我也学会了怎么种植管理果树,自家种了4亩桃树,有了这门技术,我们对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跑扶贫开发项目,做壮大经济的实践人
以前的王桥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为百姓谋福祉的底气不足。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张海亮和工作队不停奔走,积极考察和争取扶贫开发项目。2020年春节前后,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先后赴亳州谯城西苑果园、蒙城岳坊万亩莲藕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及管理模式。回来之后,就开始筹措资金发展大棚草莓采摘产业。3月至5月期间,他们先后6次到市县主管部门跑项目,成功争取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建造村级阳光草莓大棚,光此一项,每年就可为王桥村带来3.6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2020年5月底,又成功吸收到68万元中央扶贫专项资金,遴选优质企业参股,注册成立了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振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村集体带来6.8万元年收益。此外,工作队利用安徽科技资助王桥脱贫攻坚5万元资金,建造养殖大棚一栋,为村集体带来0.3万元年收益。再加上2017年以来已经建成的温氏养殖项目、一村一品项目、村级光伏项目、生产车间项目,2020年王桥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达70万元,较去年增加了30万元。
促消费扶贫进程,做校地合作的架桥人
2017年9月,张海亮接到安徽科技学院转发省委办公厅的通知,要求帮扶单位要大力开展在贫困地区的面向采购工作。他突然意识到这是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他和工作队长立即草拟了学校的实施方案,并回校接洽实施。2017年底,自王桥的首批蔬菜运到高校食堂。从那以后,安徽科技学院的消费扶贫工作从2017年的10万元,2018年50万元,再到2019年的104万元,一年一个台阶,销售额持续增加。在他的沟通下,西阳镇的领导和企业赴安徽科技学院交流,安徽科技学院领导来涡阳县考察农业企业,成为常规工作。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爱家食用油、正宇面粉等企业正式成为了安徽科技学院食堂的定点采购企业。
此外,他主导策划了农副产品进校园展销会活动,来自王桥的安徽白山羊、土鸡、纯手工粉丝等农特产品成为了校园的畅销货。每次回校,他都利用自家的小轿车为贫困户代售土鸡蛋,做起了“小鸡蛋的大文章”。从2019年初到现在,鸡蛋销售额超过1万元。
如今的王桥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张海亮虽然驻村任期已满,但他仍然惦记着这些“穷亲戚”,他下定决心,站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班岗,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幼小衔接。他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